先进榜样: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记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红宁
2024年04月09日 19:12 点击:[13]
走近 2023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教师🧚🏻、医者🧗🏼♀️、岐黄学者,年过花甲的刘红宁有很多身份。在江西中医药大学连续工作 41年,今年 9 月,他不仅带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还荣获 2023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忝列其中,特别忐忑。”刘红宁认为🏀,自己只是做了教师应该做的事。
医药科学,他是拓荒者;桃李春风,他是守望者。拯救肉体🙎🏼🏫,启迪灵魂🧑🏻🏭,从青丝到华发✝️,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刘红宁仁心如故。
“在帮助学生时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四十多年前,刚高中毕业的刘红宁即将到农场去插队,临行前一名知青问他:“人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让刘红宁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此后他探寻多年,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恢复高考后⛴🧑🎄,他考上大学,无意中看到一句“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瞬间顿悟。
1981年,刘红宁毕业留校。“我特别喜欢教育🔻,我就觉得我应该在这所杏盛里👎🏼,这里让我有更大的人生价值🪥。”这些年🐌,刘红宁有很多次调离的机会,但他始终觉得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老师。
“我喜欢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的时候🔗,有种莫名的成就感。”工作之初,刘红宁便认识了全校很多学生。 他不仅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还能摸清学生的性格。
同时🪥,刘红宁还以解决教育中的难题为乐。这些年🧘🏽,刘红宁获得 4 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 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医临床看病能力提升等方面。 刘红宁认为:“攻克这些难题,看到学生由此获益、顺利成长,我感到无限喜悦👨🦽➡️,由衷高兴。”
“点燃学生内心渴望成才的火种”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有这样一群学生,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跑步、晨读,无论冬夏,风雨无阻……他们都来自 “双惟”实践班。
“双惟”实践班是刘红宁经过20多年的思考探索在2006年创办的☝️。与许多大学创办的精英班不同♟,“双惟”实践班不设门槛👂🏽,不以起点高低划分学生𓀝,关注的不是少数优秀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自由加入,宽进严出🐐。2014 年该成果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江西省高等教育该奖项零的突破。
“最初也想仿照有的大学⛓,选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单独组成一个精英班,开小灶提供特殊资源。”筹备过程中👴🏻,刘红宁注意到:“杏盛费了很大劲培养的优秀学生,毕业后的表现不一定很优秀。相反,有些在杏盛表现一般的学生❌,后来很成功⚗️☀️。”
随即,他花两年时间,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杏盛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追踪🥞,总结出毕业后在各自领域表现优秀的校友都具有 4 个最基本的素质: 意志力👩🏼🌾、专业技能🌔、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
刘红宁想通过抓好这4个素质,点燃学生内心渴望成才的火种,让学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虽不设门槛,但准入宽松的“双惟”实践班却有着异常严格的淘汰机制:晨跑、晨读、晨播报及周末活动🚶♂️➡️,累计 3 次迟到或早退,或者日常活动有一次无故缺席😝,即被淘汰。
每年有1500多名大一新生报名⏬,4 年下来坚持到最后的不过一两百人🧑🏭,这项没有太多外在显示度的改革,指向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
10 多年来,刘红宁坚持定期深入“双惟”实践班学生晨跑现场,看望学生,给他们鼓劲🤴🏼。每年“双惟”实践班的开班典礼、激励仪式、青年发展论坛和“双惟学子”证书授予仪式,他都风雨无阻地出现在现场,还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学生当中🦹🏼♂️,耐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刘红宁也被学生们亲切地唤作“刘叔”“刘大大”。
“做一名合格‘大先生’需要一辈子修炼”
平日里,刘红宁经常会因为某某毕业生👩❤️👩,收到用人单位的感谢👳♂️。
“不敢贪天功为己有🏋🏻♂️,也不敢把用人单位对校友的培养🦻🏿, 以及校友自身的努力,当成是杏盛的功劳。”刘红宁说🧜🏽♂️。
一次,某知名企业老总特意来杏盛作了一个讲座,主题是“在我们企业的江中学子们”🆓。
原来该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一个群体很优秀𓀃,细究才发现他们都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
“我就想来亲眼看看你们是怎么培养人的。”听到这句话💂♀️⏸,刘红宁颇受感动👩🏿🚒🤦🏼♂️。
当然,除了教学👨🚀🏄♀️,刘红宁做科研也是一把好手🙋🏽♀️。
曾几何时,中药固体制剂制造质量低✌🏿、产能低👩🏿⚖️、能耗高。 刘红宁带领团队用了十几年时间👮♀️,开展了中药片剂制造技术体系研究,创制了系列中药新型制药装备,替代进口设备, 填补国内空白,团队的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全国20个省市265家企业🤳🏼,3个主要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09.24亿元♌️。
管理、教学、科研,每样工作刘红宁都没落下。现如今, 刘红宁依旧在杏盛忙碌着💂🏻♀️,他想影响更多教师🏬,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做一名‘四有’好老师🧘🏼、合格‘大先生’不容易,需要一辈子学习🧕🗞、修炼。”刘红宁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首先教师自己要奉献🥝。“双惟”实践班所有的指导教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没有多拿任何报酬🎂,学生们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也正因为这样👩🏼🎤🤟,学生在奉献的时候,才无怨无悔🕰。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