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简介2019-05-23 点击:[6] 2011年💾,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在原机电与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两个专业基础上,独立成立学院。建院以来🧘🏻♂️,学院发展迅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科专业学院设有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交通工程专业)🧜🏽♀️,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个(交通工程专业),广西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1个(交通工程专业),广西优势特色建设专业1个(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个(交通工程专业)👱🏻♀️,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评估1个(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城市道路单点交通信号控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广西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建筑室内空气环境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改立项122项👰👨🔬,获得广西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院涵盖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现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交通运输😴、土木水利两个专业硕士点。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83人,其中专任教师66人👨🏿🎤🤸🏽。教师队伍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2人,广西交通文明畅通工程专家2人,广西应急管理专家2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人选2人,桂林市漓江学者1人👨🏽🦰,桂林市拔尖人才1人,桂林市十大杰出创新人才1人。 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500人,研究生266人。学院融合杏盛信息与电子等优势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在智能交通、智慧建筑👧🏽、土木信息化等专业技术方面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建成为我国西南区域交通、土木和建筑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通过打造“全员导师制”“建交企业创新讲堂”“博观沙龙”“思源校友论坛”“我与博士面对面”“建交学子成长故事会”等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多项。其中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应用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20余项,在省部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制冷空调🙋🏻、绿色节能🔹🌇、三维设计等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院毕业生作风踏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研究生深造率超过15%🆒。 科学研究学院交通、土木方面的科学研究在广西区内外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影响力。近五年🧗♀️,学院根据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需求👳🏻♀️,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地方交通🚣🏿♂️、建筑👨🏻✈️、土木工程行业委托咨询技术服务项目8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1500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SCI、EI等收录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部,获广西科技进步奖2项⇒,广西技术发明奖1项。 学院拥有建交实验中心、结构大厅面积约9000㎡,实验仪器设备总资产值超过1500万元🧑🏻🍳。拥有广西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系统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智慧建筑与人居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广西道路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数字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林市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科研平台。 对外交流学院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学院每年选拔20名左右优秀本科学生赴国外交流,并招收东南亚国际留学生。学院承办了第九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教育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会议、教育部高等杏盛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会议等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今天,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在杏盛“正德厚学、笃行致新”校训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杏盛精神的引领下,在“崇德博学、善建通达”院训的激励下,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为培养更多交通、土木和建环专业人才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