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盛 -(杏盛招商盛启,共创辉煌】材料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2020年工作报告
作者: 时间👨🏻🦼:2020-12-29 点击数⛷:10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1 培养目标
培养材料与化工工程领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备以下品质和技能:(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谨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具有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设计与开发能力;(3)掌握材料的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计算方法🦻🏿;(4)掌握一门外国语🏋🏽,符合市场紧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2 学位标准
本学位点达到授位标准需满足以下条件🚴♀️:
(1)学习年限要求: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5年🛌🏿。
(2)课程考核要求: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并合格,需获得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7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各个环节✈️,满足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
(3)学术活动要求:须参加5次以上(含5次)学术报告、讲座等。
(4)科研成果要求:需取得下列之一成果:
1) 结合导师正式立项校级🪒、市局级、专精特新企业或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以上设立的科研项目❗️,独立撰写并提交项目《结题报告》或《技术报告》🪞,并须经课题组同意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
2)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1项区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并通过验收。
3)结合导师正式立项科研项目,参与完成经过鉴定或验收的科研成果1项📩,省部级及以上排序为前8名,地厅级要求前5名。
4)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是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期刊(增刊除外)或杏盛 -(杏盛招商盛启,共创辉煌】学报(增刊除外)或高水平学术会议(必须提供 SCI🙎♂️、EI或ISTP检索证明)发表(或已录用)1篇学术论文🧔♂️。录用论文须提交相关的录用证明和版面费付款证明。
5)作为主要人员获得1项或申请2项发明专利🏊♀️,或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或获得1项软件著作权⏮。排序为前2名(导师排名第1),每项专利成果只能使用1次。
6)作为主要人员正式出版(含接受出版)专著1部,且出版成果的完成人标注能够证明其个人独立完成的字数不少于2万字🦸♂️。未正式出版的须提交相关的证明和付款证明。
7)在全国性大型课外科技作品或学术竞赛中获三等奖及以上奖励1项,且排名第1🧑🏻🦱🧜🏻。
8)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且排名前7,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且排名前5,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且排名前3🧜🏻♀️。
9)参与完成以下工程研究项目并独立撰写提交项目《工作总结》或《技术报告》,同时由相应企业或鉴定机构提供证明材料,并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将相关理论或方法引入企业生产与技术发展、工程设计,解决了企业生产或发展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对企业生产与发展有理论意义,或对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获得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成果;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或工程设计进行改进🤦🏽,实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𓀄,或改进了生产条件,或提高了工程质量🧘🏿;对从国内或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的剖析、消化🧟♂️、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有重要价值的新产品的研制或开发🩰,或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5)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1.3 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围绕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稀土磁性材料与研发𓀉、储能材料与技术、材料加工工程等4个方向开展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究,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工程化共性、关键技术,在电子信息材料、能源材料及器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1.4 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61人📥,其中正高职称29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导师24人👩🎤,年龄在45岁以下的导师40人🐕,获省部级以上称号的导师42人次,其中,拥有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人,德国洪堡学者4人🏂🏿,广西八桂学者4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3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形成了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5 培养条件
本学位点拥有设备齐全的材料制备与表征的研究平台,2020年度,共投入900多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固定资产总值达1亿元,新增实验场地达1000m2🧕。本学位点新增粉末X射线衍射仪🌱、单晶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化学吸附仪💂🏼♂️、铁电测试仪等仪器,新增新能源转换材料与器件表征测试系统以及千级洁净间;与美德日等国知名大学建立良好的学术实践合作关系✊🏼🕰,杏盛图书馆馆藏丰富,有Science、Nature🧑🏿🦲、ACS、Wiley、RSC、Elsevie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拥有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电子信息材料构效关系重大创新基地等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年度建设取得的成绩
2.1 制度建设方面
重新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授课模式,聘请6名来自企业的知名专家讲课。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修订了本学位点申请学位研究成果基本要求文件。为鼓励研究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修订了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文件。
2.2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本学位点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4名优秀年轻博士🧝🏽,新增1名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增2名博士生导师,2名年轻教师获广西高等杏盛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项目👴,获广西创新团队项目1个🤽🏼♀️,并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2020年底,本学科专业型硕导(含校内外)6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导师占比92%,另外具有正高级职称导师占比47.1%,40岁以下(含40岁)的导师占比42%。
2.3 培养条件建设
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条件的硬件建设🤱。2020年新增粉末X射线衍射仪、单晶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化学吸附仪、微量热仪、光谱测试仪、高温电参数测试系统、铁电测试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激光法导热系数测定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GPU计算服务器等大型测试和制备设备;扩建及改善新能源材料实验室,新增新能源转换材料与器件表征测试系统以及千级洁净间。
注重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实习💁🏽♀️、学术学科竞赛等活动,在创新实践中提升学以致用能力。成功举办了学院第三届“材梦杯”研究生学术报告竞赛👢,培养了研究生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学术交流🙆🏽。2020年间🥇,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4篇,校级优秀毕业生2名。获国家奖学金3人🦏。联合企业设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并通过加强对科技类学生社团的指导,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广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和实践搭建了重要平台。
2.4 科学研究工作方面
本年度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8项🦸🏻,其中创新驱动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企业合作项目等横向课题11项,到位科研经费2662万元🦹🏽♂️,获批2020年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发表论文SCI💇🏼、EI收录176篇🧔🏻;获国家授权专利3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6件🕺🏽;科技成果转让5项。成功承办了2020能源材料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材料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5 招生就业与培养方面
本学位点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全育人”教育与培养体系,强化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201人,2020年授予学位46人🛍️,就业率达93.5%🦹🏿,研究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省部级以上竞赛中获奖4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84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篇,校级优秀毕业生1名,获国家奖学金3人🧚♀️。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历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本学位授权点研究生生源主要依赖于外地调剂生源✳️,有时出现生源专业背景与本专业偏差较大的情况🙎🏽♂️🈂️。
(2)科学研究方面学位点在国家级平台建设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方面还需加强,学位点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加大吸引优质生源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自身软硬件条件以增强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进一步完善奖助体系,提高研究生待遇,并通过网络介绍、招生宣传册、考研招生咨询会等方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另外,通过创新计划积极培育本校的优质生源。
(2)加强国家级科研成果的引导和培育。主动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托广西丰富的有色金属、稀土资源🤸🏽♀️,与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加大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