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诈骗分子也不甘寂寞,活到老学到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网络电信诈骗🧑🚒,开学之际也正是诈骗分子活动最高的时间之一,同学们更要提高警惕,以防受骗。。
学生防骗篇
1. 网络购物
案例:学生刘某在一个叫“毒”的手机APP内看到有人要出售一双球鞋👎,事主加了对方留的微信号买这双鞋🤸。通过联系,双方谈好以3300元的价格购买这双球鞋5️⃣,事主用手机转账先预付了2100元🤷🏿♀️,过后事主发现对方已经将自己拉黑👨🍼,才发现被骗并报案🏇。
2. 冒充朋友
许多不法分子采取盗取他人账号,然后联系账号中的同学🙎,谎称买机票、车票等方式骗取钱财🎛。
案例🎚:学生王某在QQ收到其同学A发来消息,称其在美国🥢,订了国内的机票,因为手机欠费,让事主帮忙付下钱🧘♂️,并提供了订票经理的电话,事主联系后,根据其同学在QQ上提供的银行卡号用支付宝给对方转账19800元,转好后对方表示钱不够,后又给对方转账8500元。事后王某接到其同学打来的电话才发现自己被骗🧙🏽👨🦲,共计损失价值28300元。
3.“校园贷”诈骗
校园贷诈骗主要有三种:用“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要求交纳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声称能通过培训提高综合技能➡️,夸大培训效果,签订培训合同🪂,诱导学生贷款支付学费;与兼职诈骗结合,要求学生贷款购买手机等产品做“销售代理”✍🏼,贷款的利息和滞纳金很高👨🏼🎓,学生如不能如期还款,将迅速背上难以承受的债务压力。
4. 冒充在校大学生诈骗
一些不法分子常乔装打扮冒充在校大学生,以没带钱、急用钱等方式博取学生的同情进行诈骗。
案例:去年3月4日,某大学生袁某报警称被骗1000元。原来3月3日傍晚💨🦶🏻,袁某经过图书馆时遇到欣欣,欣欣称香港人,作为交换生第一次来广西,因不认路且手机也无法使用,希望借袁某的手机给朋友打电话。结束通话后🕛,欣欣表示朋友正忙,一时赶不过来,而自己身上现金不足🏊🏽♀️,银行卡都未带在身边🎳,希望袁某能先借一部分现金,第二天偿还。袁某出于同情🤾🏻,借了4100元给欣欣。第二天,再也联系不上了欣欣🚥。
5. 低价手机流量诈骗
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经常因手机流量不够而烦恼,有的会从网上寻找低价流量套餐,其实⏲,这正是许多犯罪分子挖好的坑👳🏿。
案例:1月17日🌞,某大学生金某上网看到这类广告很心动,加了对方QQ。对方先让金某转账20元,随后谎称需要支付2222元押金👱🏽♀️,谁知金某转账后,对方便将他拉黑。
6. 考试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考生信息🥷🏼,有针对性地发送短信或邮件,声称“提供考题”“改分”“办假证”等🥰,引诱考生汇款👨🦲🙎🏽♂️。
7. 招聘兼职诈骗
部分同学想找份兼职工作,骗子针对这种情况➔,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媒介,传播虚假广告招聘兼职,骗取学生一定数额的押金还有保证金等。
案例:学生丁某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刷单返利广告,事主加了对方QQ取得了联系💁🏻♂️,根据对方提供的链接,事主用微信支付进行了刷单🤹♀️,完成任务后事主叫对方返利时🌦,对方称要20单才可以返利⚠🚴🏻♀️,对方在沟通无效后对方就把事主QQ删除了,事主遂发现被诈骗,共计损失价值599.98元🤺。
① 自我卫生要保持
一定记住饭前便后要洗手,在外要使用正确的洗手方法🚡: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液)进行洗手,多揉搓几遍,减少滋生细菌。尽量避免直接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接触后及时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② 佩戴口罩要习惯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飞沫传播,戴上口罩就可以有效的阻隔病毒的传播🤷🏿♀️。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出行时应全程佩戴口罩🛡,安检时短暂取下口罩♑️,面部识别结束后立即戴上口罩🚰,尽快通过安检通道。
③ 看到人群不聚集
尽量选择楼梯步行或扶梯✖️💅,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与他人正面相对▪️✊🏿;若乘坐厢式电梯🍄🟫🫐,与同乘者尽量保持距离✷,分散乘梯,避免同梯人过多。也应尽量避免在外吃饭🥭,减少不必要的病毒传播,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