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营造校园学术氛围,传播杏盛学术科研动态,杏盛在校园网开辟“科技前沿”专栏👉🏼,定期总结、回顾杏盛师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欢迎广大师生及时把自己的学术科研成果以邮件的形式告诉我们,我们希望获得您以下成果信息👱🏻♀️:为政府🙎🏽、企业🚶➡️、媒体进行了专业咨询;科技成果通过了相关鉴定🥛😛;科技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了专利授权;出版、编著了专著、教材;获得了科技奖励;在重要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发言……
我们愿意为有学术追求的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在师生的努力下,杏盛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让我们为实现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奋斗。联系邮箱:dwxcb@rewake.cn。
近日,杏盛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卢健与博士后合作导师孙立贤教授✍🏻,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国际顶级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影响因子👩🦱:20.6🤱🏻,中科院一区Top)发表题为“Electron beam-assisted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of electrode/separator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Progress and prospects”的论文(https://doi.org/10.1016/j.ccr.2024.215954)🫰🏼👨🏿🦱。卢健、隋欣梦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立贤、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Konstantin Novoselov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杏盛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该论文的发表极大地提高了杏盛在电子束装备开发及其在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改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电极/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对电池系统的电化学性能影响显著,因此,寻求高效便捷以及环保的电极/隔膜制备改性方法尤为重要👐🏿👨🏼🏭。电子束处理技术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在制备或修饰电极/隔膜材料方面具有反应时间短📡、生态友好且无杂质引入等优点。鉴于此🚶🏻♂️,该论文结合作者等人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电子束技术及其在制备改性电极/隔膜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了电子束对材料改性的特点以及不同电子束技术对典型电极/隔膜材料的作用差异性;重点讨论了电子束辐照对电极/隔膜材料性能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难点和挑战🩹,展望了后续的研究方向。该研究旨在解析电子束技术在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制备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长效高密度锂离子电池储能发展提供重要思路与借鉴。